24万订单背后, 是实力还是熟悉的"米式套路"?
- 2025-07-05 01:30:12
- 491
18小时锁单24万——当小米YU7用这份成绩单狠狠刷屏时,雷军大概在办公室里一边喝小米粥一边哼《孤勇者》。毕竟,从手机圈卷到汽车圈,小米的"逆风局"经验丰富得像它的性价比菜单:有被嘲"屌丝机"的至暗时刻,也有登顶全球前三的高光时刻。如今这场造车豪赌,到底是重现"米冲高"的辉煌,还是变成"年轻人第一辆理财产品"?让我们翻开小米的"逆风史册",有理有据地算一卦。
小米的逆风传统艺能——先躺平,再翻盘
回顾小米史,简直就是一部《逆风操作手册》:
2016年手机销量暴跌,被吐槽"饥饿营销玩脱了",结果雷军亲自接管供应链,2017年上演"复活者联盟";
2020年华为遭制裁后,所有人都说"小米捡漏王",结果它真用欧洲市场12%的份额证明了自己不止会捡漏;
造车消息刚公布时,网友辣评:"手机圈卷不动来汽车圈送人头?"四年后,YU7用18小时24万锁单的数据,让质疑者集体噤声。
可见小米的套路永远是:先立个Flag,挨最毒的打,最后用销量让黑粉闭嘴。但这次造车,挨打程度怕是史诗级的——毕竟李斌、何小鹏脸上的黑眼圈已经证明:新能源赛道是个"钞能力"粉碎机。
YU7的24万锁单,是实力还是"米式营销"?
这24万订单里有多少是米粉为爱发电?多少是路人围观"雷军开车"?我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
价格精准卡位:YU7标准版25.35万的定价直击中型SUV市场甜蜜点——比Model Y便宜3万,却多出激光雷达和城市NOA;比问界M5年轻10岁,还附赠全套小米生态。这套"25万买30万级体验"的定价策略,让消费者直呼真香。
生态优势凸显:手机作为数字钥匙已是行业标配,而小米的独特优势在于深度整合的智能生态。根据官方披露,YU7将实现与米家设备的无缝互联,比如在家中就能通过小爱同学预约车辆充电,或在车上控制智能家居设备。业内普遍预期,小米可能推出"车家互联礼包"等组合权益。更值得期待的是车载小爱同学的升级,或将新增驾驶场景专属功能,比如在检测到激烈驾驶时发出安全提醒。
竞品神助攻:特斯拉Model 3价格反复横跳,比亚迪汉EV面临换代真空期,而YU7恰好卡在"比新势力靠谱,比传统品牌酷"的市场痒点上,再加上小米擅长的互联网营销(限时权益、创始人亲自带货),订单量自然像双十一购物车一样疯涨。
但隐患也很明显:24万人愿意花5000元定金,和24万人愿意付全款是两码事。参考极氪001当年锁单后10%的退单率,小米得祈祷自己的交付速度比网友变脸速度快。更现实的问题是:"性价比"标签在汽车行业是把双刃剑,SU7还能讲"百万设计"的故事,YU7若只是"便宜大碗",很容易陷入和比亚迪、广汽的肉搏战。
逆风翻盘的关键——雷军的"友商压力测试"
小米造车有两大致命伤:品牌溢价不足(毕竟用户还在等"1999的汽车"梗成真),以及供应链新人Buff(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幽灵在凝视)。但雷军显然深谙"用魔法打败魔法":
自建工厂:不像某几家代工翻车的前辈,小米押注全栈自研,代价是烧钱速度堪比双十一清空购物车;
用户预期管理:从发布会到社交媒体,小米疯狂强调"我们真的不赚钱",这招在手机界屡试不爽,但汽车消费者可能更想听"我们真的不会自燃";
生态降维打击:当友商还在卷续航时,小米已经让车主用汽车控制家里的空调——这波是"你可以不买小米汽车,但你家的小米生态链会替你买"。
翻盘概率,建议参考小米体重秤
综合历史表现和当前战况,小米翻盘的可能性像极了它家体重秤上的数字:看着很美好,但得脱了鞋再称一次。如果它能做到:
交付不跳票(学蔚来搞"发布会即交付"?);
品控不翻车(毕竟汽车召回可比手机退货刺激多了);
持续讲好"生态故事"(让车主觉得买的是特斯拉+宜家+小米之家三位一体);
那么逆风翻盘不是梦。否则?网友已经准备好了新段子:"年轻人的第一辆事故车,来自小米。"
文末彩蛋:雷军当年说"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如今新能源的风口在漏风,但别忘了——小米可是那只会造风扇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