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赋能现代应急 : 看得更准 传得更稳 救援更快

  • 2025-09-27 15:49:53
  • 532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陈娟记者孟姣燕

桥梁沉降超过2.5毫米会自动报警,无人机变身“救生圈”投入水中救人,羽绒服可以“一键呼救”……9月25日,记者在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现场发现,多家参展企业带来“北斗+应急”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峰会一大亮点。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从“人海战术”到“科技赋能”,现代应急在北斗技术的加持下,不断突破传统救援的地理与时间限制,让救援成功率与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

高精度定位监测,隐藏风险揪出来

“画面中这座桥看上去没有变化,但我们的系统正在实时监测大桥的毫米级位移。”在中国联通展区,工作人员李润泽向记者介绍,大屏幕上显示的是浦口大桥的三维模型,桥梁结构关键点位上的监测数据不停跳动。

株洲醴陵桥梁智能安全监测系统对浦口大桥进行数据采集画面。

位于株洲醴陵的浦口大桥于2011年重建,因使用年限长且经常通行重型货车,桥体安全出现隐患。中国联通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对主梁挠度进行监测,在桥体关键点位部署4个北斗GNSS一体机,监测数据通过5G网络回传至后台智能安全监测系统,进行智能分析后,可实时感知毫米级位移沉降。

桥梁、隧道、高铁、水坝等重大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其结构的微小变化可能预示着巨大风险。传统人工巡检周期长、风险高,且难以捕捉瞬时形变。“目前,这款桥梁智能安全监测系统已应用到株洲30多座桥梁,振动、形变、沉降等关键数据一旦超出阈值便会自动预警。

融合北斗技术,危房监测防患于未然。在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位上,不少参观者正在体验危房监测预警平台。

该公司展位负责人黄海雄介绍,目前,危房监测还没有统一的预警指标,企业通过搭建自动化预警平台,对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等指标进行全天候监测,结合不同建筑物、边坡的不同结构特性、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再利用AI算法进行动态评估与超前预报。

短报文“一键呼救”,守护安全更实用

在满是高精尖产品的展馆内,一件十分厚实的橙色冲锋衣引得不少观众驻足。现场工作人员翻开冲锋衣帽子介绍,这件看起来普通的冲锋衣,在帽子顶端内置了超表面波束赋形的柔性天线,可连接天通卫星通话,实现实时定位。用户在高海拔地区登山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一键呼救”。

“作为户外爱好者,这件衣服太实用了!”一位年轻观众高兴地说。

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别于其它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独有的特色服务之一,北斗短报文通信成为“三断”(断网、断电、断路)条件下的保底通信手段。

本届峰会发布了北斗应用十大领域典型场景及案例,其中就有“北斗+应急安防应用场景”。目前,北京已累计推广1800余台北斗短报文终端及模组。有了北斗短报文的稳定通信支撑,可以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回传,可确保零中断、零丢失。

无人机变身“救生圈”,救援增添新装备

丰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湖南新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展区陈列着大小、规模各异的多架无人机,可用于智慧医疗、应急救援、安防巡检等领域。通体黑色的方舟150是展位上最大的一台无人机,尤为醒目。“这款多旋翼载重物流无人机最大载重可达50公斤,既能运输应急物资,也能在农产品运输中大显身手。”展区负责人张涵向记者介绍。

更令人惊奇的是,新翼智能联合生态伙伴研发的“飞行救援艇”与“飞行救生圈”,将北斗定位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实现水上救援的“空中投送”。从演示画面中可以看到,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一架飞行救援艇精准落到模拟落水者的附近水面,将落水者带回岸边。

“这两款救援装备在飞行过程中可以承受5级到7级的大风,不惧恶劣天气,载人最大航行速度能达到1.7米每秒。即便是在夜间也能清晰识别落水者。”张涵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