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 拿什么拒绝贴脸开大?

  • 2025-07-18 18:07:07
  • 830

6月5日,伴随着长安汽车的一纸公告,东风与长安的重组事项,宣告以长安汽车升级、东风汽车集团保持不变的结果告终,而自此之后,两家企业在舆论场上开始演绎全然不同的“故事”。

在外界感知中,长安的精神面貌大概可以用“扬眉吐气”来形容,而东风则更接近“知耻而后勇”的状态。同时,两者因为这场央企重组风波而出现的微妙关系,充满了互联网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贴脸开大”剧情。

显而易见,东风是被“贴脸开大”的一方,这当然不能忍,只是东风拿什么来拒绝这一切呢?

“新央企”的扬眉吐气

回顾东风与长安的重组风波,今年2月刚传出重组消息时,东风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尴尬”。

彼时,即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经营能力上,东风明显逊于长安,但因为前者的“一级央企”身份,“弱吞强”的剧情依然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有可能上演的。

在这个过程中,长安的“憋屈”可想而知,所以在5月初网上出现“长安将并入东风”的传闻后,长安迅速辟谣,直接列明相关自媒体账号名单,并发布百万元人民币举报奖励,背后的“愤怒”一目了然。

同时,在这期间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多个公开及非公开场合发声,虽然语焉不详,但一直在对外传达统一的信号——长安不是重组中的弱者。

6月5日尘埃落定后,长安汽车旗下各品牌第一时间发布了一组海报,给自己贴上了“新央企”的标签,长安汽车股价也应声上涨,长安这口“气”终于大大的出了,而“新央企”也成了长安旗下各品牌营销的“重点”之一。

再之后,这场重组大戏就没东风什么事了,剩下的是长安的独角戏,但越是如此,东风的处境就越尴尬,因为即便长安不提,也拦不住围观群众的“指指点点”。

6月26日,朱华荣在长安凯程的发布会上首次回应了长安汽车控股股东更名辰致集团的事,对长安汽车的升级,他表示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汽车工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也体现了对长安汽车发展的高度认可和厚望。

这算是对长安升级的一个高度概括,但在不少吃瓜群众看来,这无异于又一次对着东风“贴脸开大”。

更令人无奈的是,因为有过这次重组风波,随着“新央企”长安的发展,只要东风不能在经营业绩上实现超越,就得一直被对比,就算有另一个难兄难弟一汽作陪,东风也会是最“丢脸”的那个。

东风的“自力更生”

那东风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要么等着被长安合并,要么自己“支棱起来”。

6月26日,就在朱华荣感谢党和国家对长安汽车发展认可和厚望的同一天,东风也有所动作了——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成立。

根据官方表述,新公司成立的目的是通过聚焦整合商企、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及服务等全价值链的优质资源,全速推进东风汽车自主乘用车事业的发展。

翻译一下就是,东风集团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以奕派为核心,然后把风神、纳米、奕派三大品牌打包一起塞了进去,新公司将独立运营,覆盖研发、制造到销售的全链条,解决东风自主板块此前多品牌依托集团研发资源各自为政的局面。

为此,与乘用车相关的大部分研发团队,会从研发总院中拆分出来,并入奕派科技,具体包括乘用车开发中心、海外车型平台项目团队两个部门,东风汽车还将从研发总院的其他中心里抽调技术精英加入奕派科技以快速补充新公司所需。

按照媒体报道,奕派科技要走岚图模式,而在东风汽车的五个主要自主品牌中,岚图是唯一独立建有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及服务体系的,其余四个品牌,猛士品牌的研发团队一半自持、一半依赖研发总院,风神、奕派、纳米三个品牌完全依赖于研发总院。

“整合”是此次调整的核心,上述三个品牌此前的模式存在决策链条长、协同效率低、资源碎片化的问题,而东风显然是希望以独立公司整合碎片化资源,实现“研-产-供-销-服”一体化闭环,结束三品牌此前“研发在集团、制造销售各自为政”的割裂状态,破解央企“大而不强”痼疾。

整合结束后,东风的乘用车板块将形成岚图、奕派两大“独立体”,覆盖大众化和高端市场,剩下的猛士品牌,依然保留半独立的特殊状态,但也不排除未来其独立或继续整合的可能性。

我们先抛开这场整合是东风早有打算,还是在合并长安落空后不得不有所表示,这样的尝试当然是好的,只是还远远不够。

需要一场彻底梳理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明显迎来了一波“收缩整合”潮,吉利汽车、比亚迪、奇瑞汽车等车企都有相关动作,其中吉利的整合动作最大,如果以吉利为对比对象,东风这场整合还远远称不上“彻底”。

首先,缺乏“一个东风”式的 梳理。奕派科技的成立,在整合风神、奕派、纳米三个品牌的同时,也在东风乘用车体系内造就了奕派科技、岚图、猛士三条线互相独立的“新分散格局”。从五个品牌到三个品牌,层级少了,链条短了,但依然没有完全捏合到一起去。

这种格局依然意味着会有各自为政、重复投入的情况出现,还是不够彻底,东风缺一场类似吉利的“一个东风”式的彻底梳理。

其次,品牌标签有待擦亮。即便东风真的能把所有品牌做一次彻底整合,也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弱弱联合怎么做大做强。东风旗下这五大自主品牌,目前在品牌认知上都存在不足,哪怕是岚图也没有非常鲜明的品牌标签。

因此,借助此次整合,东风需要尽快从顶层重新梳理各品牌定位,制定各个品牌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并将共通性的标签贯穿于各个品牌底层,比如安全、智能、技术、操控,让外界对东风自主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认知。

再次,供应链垂直整合不足。在逆全球化的大前提下,比亚迪的崛起也好,吉利的爆发也罢,都离不开供应链的垂直整合,目前来看,其他中国品牌尤其是“大厂”,要想在内卷中突围,几乎没有别的路可选,必须做好供应链的垂直整合。

供应链垂直整合意味着高效率、低成本,意味着内卷中更多的冗余空间,作为央企,东风们不缺资源,也不缺技术储备,但过于分散,难以拧成一股绳发挥出合力。

最后,调整“等靠要”的心态。央企身份、合资利润、华为赋能,都很好,但都不能过度依赖。

顶着一级央企的光环,也终究因为自身实力不足,在与长安的重组中被“新央企”打脸;曾经依靠合资企业“躺着赚钱”的好日子,也不得不被现实扒掉了底裤;当“人均华为”的时代到来后,东风又能否找到自己的致胜之道?